程咬金凭着“三板斧”,博得了千岁头衔和鲁国公的地位。不是程咬金的三斧子多厉害,只能怪那些斧下之鬼“学艺不精”。由于新闻炒着太厉害,一些学艺有点精的人也被程咬金三个字吓傻了,不留神,结果被砍了脑袋。在论坛里逛久了,发现程老千岁的“三板斧”技艺居然在文人堆里有嫡传子孙。
第一斧:先声夺人。他们的出场如同凤姐第一次见黛玉,人还没有到,笑声就哄动里外。要么是通过别人将学历、职位、论文数量等等“透露”出去,要么自己在言论中很含蓄地影射一些,从而达到一种“先声夺人”的效果。这样,使一般的看客生了“敬畏”之心,在以后的对话中自然“时时小心,处处在意”,不敢拂了虎须。
第二斧:云山雾罩。对自己还不甚了了的事情,既不会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看法或者疑问,偏要装一副内行的样子长篇大论,不怕别人不信——扯个三五千言,甚至像论文一样,凑上几万字,将别人搞个头昏眼花,不怕你不服。500个字就能说清的问题,他非要凑个二三万字。茅盾告诫的“简笔”与“繁笔”,他们是不记得的。能将一本书的序言写得比这本书还长的人,好像只有一个人能做到吧?
第三斧:故作高深。在他们的言论中,言必称西方,会经常看到一些令人生厌的外国XX家的名字,或者“谷歌”而来的引文。更要命的是,为了显示高深,他们除了理论性的术语,很少有一些“人话”。有些动物在喂养后代时,有一种反哺行为——这种原封不动,是为了保持食物的营养。我们原封不动,将自己没有消化吸收的东西“哺”给别人,是为了什么呢?算命的瞎子为了“藏拙”和装神密,在答客人时,往往背一句停一句,甚至于闭口不言。我们不是算命先生,如果是教书育人者,是否应该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呢?
朱元璋勒令推行“建言格式”,毛泽东当年反对“党八股”,都是非常有必要的。如今,印刷、出版、文字载体都变得那么轻松易行,所以,有些老毛病我们又犯了。读毛选的价值,有时并不在于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,而是他对辩证法的灵活运用的方法——能浅出者,必定深入过。
评论